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怎么理解“本来无一物,

家电维修 2025-04-26 09:47www.17kangjie.cn家电维修培训

禅宗五祖在黄梅传法时期,为了传承衣钵,要求门下弟子通过佛偈来展现各自的修行境界。这一传统体现了禅宗对于修行者内心世界的。

神秀作为寺庙教习老师,在这场传承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内心矛盾重重,既不想轻易展示自己的修行境界,又担心如果不展现,便无法获得五祖的认可,从而失去衣钵传承的机会。在这种纠结之下,神秀选择在夜里偷偷在走廊的墙上题写佛偈。他题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希望通过这个佛偈来展示自己的修行境界,同时也以此寻求五祖的指点。

五祖慧眼识珠,很快察觉到这首佛偈出自神秀之手。他唤来神秀,指出其修行尚未见性入门。这让神秀深感挫败,但也激发了他进一步修行的决心。

几天后,一个小沙弥偶然颂读了神秀的偈子。在碓坊房的慧能听到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启示。他请童子引路,来到神秀题写佛偈的走廊。在那里,他受到启发,并请官员张日用帮忙写下另一首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佛偈代表了六祖的顿悟境界。从修行的角度看,神秀所认为的身是菩提树,是渐修的过程,是尚未悟道的世界观。当六祖悟道见性后,连身体都是虚幻的。他强调“本来无一物”,既然没有实体,又怎会沾染尘埃呢?

这种境界的领悟,是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只有悟道见性后,才能明白身心如同虚空,是因为众生的执念才觉得有身和心的存在。实际上,身和心如同人眼看到的闪星一样,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虚幻的。《金刚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身和心的相状是我们执念所产生的现象。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