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哀家是什么意思(哀家的由来和来历)
哀家这一汉语词语,如同古代宫廷中一颗深埋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其璀璨的光芒。它是一个富有深沉情感的自称,源自于戏曲中丧夫的皇后之口。只有在丈夫离世之后,皇后或太后方可自称哀家,表达的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哀愁,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古时的妇女世界,夫为纲常,失去丈夫的皇后以哀家自称,无疑是在诉说自己的孤寂与悲凉。这样的自称并非历史真实中的皇后常用,无论何种情境,她们都不会自称哀家。哀家一词,更多是在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被提及。
哀家一词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的哀子一词。《礼记.杂记上》中提到,在祭祀时称为孝子孝孙,而在丧事时则称为哀子哀孙。居父母之丧的人,自称为哀子。后来,即使在父亲健在而母亲亡故的情况下,也自称哀子。但在历史上,无论是皇家的皇后还是民间的妇女,丧夫之后并未有自称为哀家的说法,更多的是自谦地称为奴家或贱妇。
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哀家这一词汇却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清代人李雨堂所著的狄青演义三部曲中,其中的《》、《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等作品里,单单国八宝公主多次自称哀家。在这些故事中,公主以哀家自称,不仅表达了她在遭遇命运波折后的无奈与孤独,也展现了她的坚韧与决心。如在《五虎平西》中,公主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虽然心中有所顾虑,但在遇到心中的英雄狄青时,她毅然决定放下顾虑,接受这段缘分。而在《五虎平南》中,面对朝廷的危机,公主更是以哀家自称,表明自己愿意为国家领旨除妖的决心。
这些生动的例子,使得哀家这一词汇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虽然它源自历史的真实背景,但在文学与影视作品的演绎下,却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与戏剧张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也能感受到这一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