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什么)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且广泛,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思考。
杜甫的思想核心源于儒家的仁政理念,他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尽管他在世时并未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却逐渐传颂开来,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约1500首,大部分被精心收录在了《杜工部集》中。
杜甫的身份背景亦十分显赫,他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的仕途经历颇为曲折,曾在唐肃宗时期官至左拾遗。后来,因友人严武的推荐,他成为了剑南节度府的参谋,并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因此又被后人尊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二人被誉为“李杜”。他的生活态度积极,热爱人民、生活和祖国的河山。他对社会的邪恶现象和朝廷的腐败行为持批判态度,毫不畏惧地揭露黑暗。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杜少陵。他自幼酷爱读书,游历四方,三十五岁以前的生活主要是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他来到长安,但仕途并不顺利,困顿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流亡,甚至曾被叛军俘虏。脱险后,他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离开官场,西行到四川,并在成都定居。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中,他担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因此又有杜工部的称号。晚年,他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了两年,然后出峡。他在鄂、湘一带的漂泊中贫困病卒。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奋斗,他的诗歌记录了他的生活轨迹和心灵历程。他的诗歌真挚、深刻,充满了对人民、生活和祖国的热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