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的意思(俘获和俘虏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俘虏,这一词汇在战争语境中频繁出现,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战争中的敌对人员被活捉的简单含义,更蕴含着深深的战争历史与文化内涵。
俘��s的准确读音为fú lǔ,对应的英文翻译是capture。这一词汇源自古代战争,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中的一句:“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这句话的译文是:民众免遭俘虏的命运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如同晴朗的天空遇到慈爱的父亲一般温暖人心。可见,俘虏一词背后蕴含着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深刻影响。
更深入,俘虏的近义词还有俘擒、拱手而降、俘获等。它们都在描述战争中的某种状态或行动,但却各有其独特的含义。
俘擒,读音fú qín,意为擒获或被擒获。这一词汇透露出一种战争的激烈与对抗,如同南朝陈徐陵在《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彼军人恃勇,遂致俘擒。”那些骄傲的战士因为过于自信而导致了被俘的命运。
再说到拱手而降,读音为gǒng shǒu ér xiáng,意为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这一表达让人想象到战争中的一方在对手的强大压力下,选择放弃抵抗,选择投降。正如元无名氏的《聚兽牌》中所描绘的那样:“斩汉将汤浇瑞雪,放心杀敌兵拱手而降。”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最后说到俘获,读音fú huò,意味着在战争中擒获或缴获的人或物。这一词汇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不仅有人员的捕获,还包括战争中的物资、战利品等。如杨朔在《百花山》中描述的那样:“两组听见喊,也动了手,当场连人带炮都俘获了。”这是对战争胜利的生动描绘。
俘虏及其近义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战争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人们对战争的各种状态与情感的生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