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姿势隐藏疾病信号,四种异常步态提醒你身
散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天走路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平均每天走6189步,远超全球平均4961步。
,研究还发现,散步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降低冠心病、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乳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散步还可以延缓关节和腿部的衰老,改善腰、肩、头的疼痛,调节睡眠,消除压力等。,健身效果好。
你真的会走路吗?
自从“步数排名”在一些社交软件流行后,很多人热衷于刷步数。有的人一天走一万多步,甚至两三万步,却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走路的方式不正确。
从步数上来说,每天走多少步合适?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4840名40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中,行走< 4000步/天的人死亡率最高,行走4000-7999步/天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行走8000-11999步/天的人与行走> 12000步/天的人差别不大。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每天走8000-12000步可以使全因死亡率降低51%-65%。,越走越好。对于每天走14000步以上的人,全因死亡率基本不会降低。这说明多走路并不是对健康越好,还会引发健康问题。
不合理的走路习惯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走路时除了注意步数,还要养成很多好习惯,才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应该避免以下四种走路错误:
,这是一个错误的地方。不要选择路边。路边来来往往的车辆会释放出很多有害气体,吸入后对身体有害。你应该试着选择公园里的小径。
第二,走路前没有热身运动。很多人认为,走路时想的东西,并没有被当成一项运动。如果他们走路前不热身,容易出现扭伤、疲劳等问题,身体吃不下,运动效果不好。
第三,走路的时间不对。有些老年人会选择做早操。但研究表明,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中积累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健康。
第四,走路的姿势不对。走路时用胸低头,弯腰,导致经络无法释放,身体供氧不足,长此以往会造成软组织损伤。
那么,怎么走路最科学呢?
,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每天至少走40分钟,大约6000步。行走速度要保持心率在每分钟120-140次,轻微出汗为最佳。
,走路时要抬头挺胸,双脚伸直,手臂弯曲。运动的最佳时间是晚上四五点。,你应该在地面柔软有弹性、空气良好的环境中行走。
,选择软底跑鞋和透气袜,行走前做好热身,避免运动时受伤。记得量力而行,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运动强度。
4异常的行走姿势,或疾病预警信号。
有时候,走路姿势异常也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更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需要注意。例如:
走路一瘸一拐,也就是“间歇性跛行”,可能是血管疾病引起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的下肢动脉也能满足肌肉的供血,使下肢感到无力和疼痛,导致行走困难。
走路“剪刀步”,即走路姿势像一把剪刀,下肢分开,可能与脑梗塞有关。由于人体的许多神经和血管分布在双腿,脑梗塞引起单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导致患肢僵硬。
企鹅步,走路小步,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兆。因为帕金森患者肌肉僵硬,平衡协调能力差,走路时容易摔倒。为了自我保护,身体会通过缩短步幅来保持平衡,从而像企鹅一样走路。
磁步态,就是脚抬不起来,总是挨着地面走,跟脚上绑着磁铁在磁场上走一样重。这是正压脑积水的典型症状。当脑积水无法正常循环,在脑内积聚,不断扩张脑室系统时,就会引起步态改变等身体异常反应。
如上所述,一个人的步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行走异常,要提高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