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读后惑
《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在2023年的夜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坐在电视机前,我感受着这份来自宇宙的礼物,手中的遥控器仿佛变成了一支穿越时空的毛笔,在人生的宣纸上挥洒出浓墨重彩。
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用他那深情的讲述,将我带入了一个千年的洞窟。当洞窟里的荧光手电轻轻映亮壁画中的飞天,那些沉睡已久的矿物颜料在光影中苏醒,宛如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在博物馆临摹《千里江山图》的难忘经历。每一次笔触与宣纸的接触,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续写。修复师们用与古人相同的矿物颜料精心修补壁画,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要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文明的诗篇,将五千年的文明基因融入这个时代的血脉。
屏幕上的画面一转,航天员桂海潮的太空课堂让我眼前一亮。当水珠在空间站里凝成晶莹的球体,在失重环境中舞动,我仿佛看到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永恒渴望。这颗来自宇宙的琥珀,让我想起了物理课上那些令人费解的伯努利方程。但此刻,我明白课本上的公式并不是困住我们思维的迷宫,而是指引我们通向星辰大海的航标。航天人们将“嫦娥”“祝融”送往苍穹,而我们则要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到自己的航向。
亚运火炬传递的画面里,00后冠军全红婵的入水姿势让我回想起校运会上跳高的失败经历。当时体育老师的话至今回荡在耳边:“真正的高度在克服恐惧的勇气里。”看着运动员们身上晶亮的汗水,我意识到青春最美的勋章不在于金牌的成色,而在于每一次跌倒又爬起时,在生命里刻下的坚韧与毅力。
夜色渐深,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与内心的思绪共鸣。节目结束,撒贝宁的话语“每个时代都会落下时代的雪”在脑海中回荡。而我的书桌上,《天体物理导论》的扉页在台灯的照耀下显得越发鲜明。或许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在量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寻找传统与未来的最大公约数。让五千年的文明基因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敦煌飞天的长袖掠过未来的天空,让《诗经》的韵律遇上未来的科技,共同谱写一曲浪漫的宇宙对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