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后快递员业务量狂增十几倍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新规于2023年5月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至智能快件箱或快递服务站。这一变革对快递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快递员日均派送业务量激增,从新规前的约20件激增至300件以上,增长幅度惊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
业务量的激增有其直接原因。在新规实施前,快递员往往默认将未注明“送货上门”的包裹投放至快递柜,此类包裹占比高达90%以上。新规施行后,所有未明确标注投放方式的快件都需要逐一进行电话确认或直接上门派送,这无疑增加了快递员的工作量,导致单日处理量急剧上升。
新规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一些困境和时效矛盾。比如在老旧小区,由于无电梯,快递员需要爬楼进行配送,这使得单件派送的耗时增加了3-5倍。电话确认环节也频繁遭遇拒接或沟通延迟,进一步延长了派送时间。部分地址信息的不完整,如缺失门牌号等,也会导致快递员反复核实信息,日均额外增加1-2小时的工作量。
企业罚款压力也在末端显现。快递公司未明确界定“丢件责任”、“贵重件处理”等具体操作标准,但对投诉实施高额罚款,单次投诉罚金可达数百元。这种罚款压力使得部分快递员选择离职,加剧了行业人员的流动性。
行业人员流动性加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快递员单日工作时长从8小时延长至12小时以上,近20%的从业人员转行外卖配送或选择彻底离职。尽管企业宣称“按需配送、多劳多得”,但实际收入由于派件效率下降不增反减。
新规实施后,快递行业正面临末端服务能力与监管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这一矛盾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快递行业发展的担忧与思考。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维持快递员合法权益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期待行业内部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共同协作,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